陵水烦诱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覽( 微信公眾號:yilanshequ )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直接關注

當前所在位置:職業的力量首頁 > 職業訪談 > 訪談正文

一個用生命詮釋戲劇道具制作的老人

2011-10-13 閱讀(89267)| 評論(8)

編者導語:

京劇被譽為國粹,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京劇里的各種戲劇道具同樣是國粹。因為戲劇道具制作是傳承多年的宮廷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蘊含著人類的智慧與創造力。然而這一技藝已經處于瀕危狀態。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心系中華戲曲藝術把制作道具視為生命的老人,62年苦心孤詣在制作戲曲道具上面,在生命彌留之際仍不忘要后人將手藝繼續傳承下去,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從未有“退休”二字,大病初愈后的老人依然堅持一天不落地到店里上班。老人最大的愿望是有人接班,讓戲劇道具制作藝術伴隨著國粹,一代代地延續下去。

   編者按:京劇被譽為國粹,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京劇里的各種戲劇道具同樣是國粹。因為戲劇道具制作是傳承多年的宮廷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蘊含著人類的智慧與創造力。然而這一技藝已經處于瀕危狀態。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心系中華戲曲藝術把制作道具視為生命的老人,62年苦心孤詣在制作戲曲道具上面,在生命彌留之際仍不忘要后人將手藝繼續傳承下去,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從未有“退休”二字,大病初愈后的老人依然堅持一天不落地到店里上班。老人最大的愿望是有人接班,讓戲劇道具制作藝術伴隨著國粹,一代代地延續下去。

 

    在中華戲曲藝術中,戲曲道具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從精雕細琢的鳳冠霞帔,金光閃閃的刀槍劍戟,再到栩栩如生的三國人物面具。“道具”在戲曲藝術中更像一個無聲演員,默默地為戲曲作品添姿增彩。


    在戲曲表演中,一個作品得到肯定離不開道具的功勞,殊不知一個道具如果能夠出神入化地被運用,達到鬼斧神工的藝術效果是毫不夸張的。然而制作這些道具的手藝人背后的故事更是鮮為人知。
    看到這里可能大家會有疑問,你怎么對戲曲道具這么了解呢。因為我的爺爺就是一個戲劇道具制作的手藝人,是我們當地為數不多的幾個懂得手工制作戲曲道具的人。另外,我從小就生活在戲班子,耳濡目染的自然也了解了不少。
 


    上個世紀30年代爺爺出生于天津的一個普通的小手工業者家庭,今年78歲的爺爺從16歲就開始學習道具制作,花了將近一生的時間苦心孤詣在制作戲曲道具上面。爺爺尤其擅長梨園、高甲、木偶戲的面具和盔頭制作,能制作上百種盔頭。對于爺爺而言“制作道具就是他的生命”。
    現在這門手藝被爺爺發揚光大,很多產品都遠銷國外,受到很多外國人的喜愛和收藏,手藝被評為非遺。每次提到這點爺爺都會大言不慚地說:“京劇是國粹,這京劇里的頭盔和面具同樣是國粹,如今能超過我的還有幾人。我活著就是為了弘揚我們中華戲曲的道具藝術,失傳了可惜喲!”
 

    爺爺有一個房間專門用來擺放他這些年制作的“寶貝”,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從皇帽、皇巾、草王盔、平天冠、紫金冠、鳳冠、紗帽等等各式頭盔,再到紅臉的關公、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每個面具,戴帽披須,表情躍然,栩栩如生。
    每次有來訪的客人,只要提到要看一看他制作的道具時,爺爺的眼里就會散發出無盡的光芒,接著就會無比自豪地一個接一個地把他的寶貝捧出來一一介紹,“其實做面具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古代祈神時都要戴假面具,甚至武士都戴假面具以威懾敵人……”讓我佩服的是每次都像是第一次介紹那樣飽含熱情、不厭其煩、聲音洪亮。
    以前小的時候覺得爺爺自大自負,成天在別人跟前陳詞濫調地吹噓著那些古老陳舊的道具。直到長大懂事才明白,爺爺并不自負,因為現在這門手藝已經處于瀕危的狀態,且一旦失傳便難以挽回和再生。他最大的心愿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那些對傳統戲劇藝術越來越陌生的人們,認識到祖國古老傳統藝術的魅力,認識到它獨有的藝術價值。爺爺看似“自吹自擂”的表面,實則是一種自我保護,當生命出現危險時,人都會本能地自救。而爺爺就是為了挽救視為“命根子”的手藝,才表現出外人看來有些瘋狂的舉動。
 

    如果不是爺爺賣力介紹,外行人根本就不會知道外表看起來精美的盔頭其實只用了鐵絲和紙兩種材料制作成的,所有的部件都是純手工一刀刀地割,一點點地粘,一個盔頭做下來往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至少10天才能完成。
 

 

    “做戲曲道具是一個苦活兒,制作工藝復雜,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能夠耐下性子來學。”爺爺最擔心的事就是這門手藝后繼無人。
    天津高甲戲劇團曾經來找過爺爺,希望能幫他們培養一個道具制作師。然而這并不容易,爺爺有心收徒弟,卻很少有人上門學藝。
    可是在沒有找到徒弟前,爺爺還得堅守下去。這兩年,爺爺也收過一些徒弟,有的覺得太難學走了,有的覺得掙錢少也走了。特別是現在隨著戲劇的不斷更新,各種道具的制作也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變革,學好這門手藝除了技術外,還要懂一定的戲曲知識,所以想收徒弟就更加難了。   

    最后爺爺把希望寄托在兒孫這一輩上,其他幾個叔伯都無心學習,只有父親對這門手藝感興趣,這讓爺爺欣慰了一段時間,但是好景不長,父親用心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能夠繼續學下去。孫子這一輩里面,我學會了簡單的面具制作,只有大伯的兒子這對門手藝比較有靈性,所以也學得比較好,希望他可以把爺爺的絕活學到手吧。
 

京劇演員的服裝,行話叫做“行頭”,包括蟒、靠、帔、褶子、盔帽、靴鞋及所有服飾附件。

 

    爺爺想收徒弟讓這門手藝后繼有人,為的就是讓這古老傳統的戲劇藝術能夠繼續在世界的舞臺上發揚光大,京劇是國粹,如果沒有技藝高超的手藝人制作京劇“行頭”(京劇的服裝,行話叫做“行頭”,包括蟒、靠、帔、褶子、盔帽、靴鞋及所有服飾附件。)如果將來后繼無人,那么京劇發展勢必受到影響。
    說到學藝,爺爺當年想學這門手藝可沒有現在這么好的條件。他沒讀過什么書只讀過幾年私塾,但是爺爺自幼就聰明獨立,15歲就開始掙錢糊口了。
    因為家周邊都是戲班子,戲裝店的生意很是紅火,那時聽人說到戲裝店學做戲服,掙錢多,爺爺就到戲裝店當學徒,學做戲裝。
    戲裝店的周邊就是戲曲服裝道具一條街,當時京劇正處于興盛時期,定做或租賃盔頭、戲裝的生意非常紅火。
    少年時期的爺爺除了做學徒之外,平時還要幫著給不同的劇團送戲服、盔頭等等戲曲道具,這雖然是個雜活,但爺爺卻享樂其中,因為經常跑劇團,總能遇上劇場演出,利用這個空當還能經?床换ㄥX的戲,這樣的美事不是哪都有的。
    一段時間下來耳濡目染的,爺爺喜歡上了京戲,雖然看不太明白,但他注意到戲劇演員們穿戴的盔頭,服飾都是自己送來的,親切之中有一種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也使他從中發現戲裝與京戲之間的關系。紅花配上綠葉才能襯托出花的嬌媚,名角再棒也離不開行頭。
 青年時期的爺爺已經悟到戲劇演員與戲裝行業密不可分的關系。于是他覺得自己選對了行業,想一門心思地好好干下去。也許就是這個時候爺爺與道具結上了不解之緣。
    不過當學徒的日子并不好過,“洗衣、做飯、挑水,甚至倒夜壺,什么都做,這個是行業里面不成文的規矩”爺爺說最開始的那段日子正兒八經的手藝幾乎沾不上邊,但是還得耐得住性子。半年后師傅才會傳授一些制作盔頭的手藝,“那時學藝,可沒有現在的條件,師傅是不會掏心掏肺教你的,都會‘留一手’,要想學點絕活可不容易啊,只能自己多動腦子,多留心,偷著學。”很多時候獨自揣摩,通宵達旦是常有的事。
    雖然爺爺花了不少心思,但是收獲還是非常有限的。為了能夠多學些手藝,爺爺后來去了更加專業的制作作坊拜師學藝,因為人緣好,在戲曲界能夠接觸到一些名家名角,通過他們的人脈關系,讓爺爺有機會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后來爺爺白手起家開了一家戲劇道具制作的門店,因為爺爺手藝好為人厚道生意一直不錯。
 


 
    特別是近些年,戲曲影視文化的發展,爺爺的戲劇道具生意也越來越紅火。購買的、定做的、修理的,往來不斷,絡繹不絕。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山東等等內地劇團和劇院外,爺爺的名氣也傳到海外,新加波、加拿大、新西蘭、美國的華人戲曲愛好者也慕名而來。
    62年過去了,歷史的年輪在爺爺的身板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然而老人對于弘揚中華戲曲文化的執著和熱情絲毫沒有減退,年近八旬的爺爺依然放不下伴隨了他幾十年的活計。去年爺爺因為心臟病大病了一場,因為手術的危險性很高,爺爺怕自己進了手術臺就再也走不出來了。他不是怕死,而是怕自己走了以后后輩們不能將這門手藝延續下去。推進手術臺前爺爺對堂哥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要是沒從手術臺上下來,就靠你把我的班接下去了。”
    也許是現代醫學的高科技,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他老人家對于道具制作藝術有太多的牽掛和不舍讓他從死神的手中逃過了一劫。
    大病初愈的爺爺,也不舍得在家多休息,經常被一些行業協會請過去講課,其實很多課都是免費的。但爺爺講課的聲音依舊蒼勁有力,和以前他在家和人介紹講解道具藝術時的聲音一樣洪亮,很難相信如此有力的聲音發自一個瘦弱的癌癥病人,或許只有家人能明白爺爺是用生命在講解他的戲曲道具人生!

來源:一覽英才網   編輯:唐瑩馨  標簽: 京劇  道具制作 
職業的力量

職業的力量

分享到:

我來說兩句

已有評論8
請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留言,請 登錄或者 立即注冊

微信掃描分享本頁

微信掃描

關于一覽  |  聯系我們  |  用戶反饋

深圳市一覽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6-2013 粵ICP備08106584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70017